我找了一张图,就是下面这样,几个人站在浮选槽上的格栅板上,结果掉下去了。
溺亡,这个说法就不对。
人掉进浮选槽,会同时受到浓稠矿浆、化学毒性和机械伤害等至少三重伤害。
这怎么能用一个溺字形容呢。
我只能说,非常痛心,非常可惜,非常遗憾。
我都不敢想象六个孩子父母今天的心情。
肯定生不如死。
虽然每年都有大学生出事。但是一次六位,确实罕见。
简单说下情况。
事情发生在今天十点二十分左右。当时,东北大学六个学生,正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车间格栅板(就类似下面这种),突然脱落,六人全部坠入浮选槽,经过全力抢救后,确认全部溺亡。还有一个带队老师受了伤。
下图是一个标准的矿厂浮选槽,浮选槽上面那层板子,就是格栅板。
按照国家规定,车间格栅板是有设计寿命的。前年这家公司,就被上头要求整改这玩意,结果当耳旁风了,没管,今天就酿成惨剧了。
让整改,不整改。省下那点臭钱,草菅人命,不把学生当人。赔不赔的,六条人命没了,我就想看看这些没良心的东西,这次心里面会不会滴一滴血。
再看一张高清图片:
浮选法的原理,给大家简单说下。就是利用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药剂,让目标矿物附着在气泡上,从而实现与那些没用的矿物之间的分离,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提炼。
在这个过程中,要先把大量采集回来的矿石,全部研磨碎,这一步叫碎矿。然后再把这些矿石经过精细研磨,也就是研磨成颗粒非常非常小的矿物颗粒,这一步叫精研。然后再加水,也就是把水加到这些精研之后的矿粉里面去,再通过一些管道,把这些混合物输送到浮选槽里面去。
下图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全家照,大家看个大概即可:
下面这个,就是矿浆近照。
浮选槽一般五六米深,里面就像沼泽一样,全是粘稠矿浆,矿浆密度比水大得多,非常浓稠,人掉进去后,就像被拽进沼泽里面一样,瞬间就没了。请看下图。
人坠入后,会被立刻浸没,而且会受到机械部件的毁灭者冲击,不可能自己爬出来。
下面这个,是浮选槽内部结构剖面图,我下面的叙述,大家可以结合这张图看。
再具体一点。人掉进去后,会被大量浓稠的矿浆瞬间裹住,这些矿浆因为密度大、粘稠,所以很快就会把人吞噬。人的身体、脸部、头部、鼻孔和眼睛等等,都会被填满,很快就会窒息。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还有化学伤害。这个也很厉害。上面说了,浮选槽里面有很多化学药剂,因为大量矿石碎渣,是由不同种类的矿石组成的,要想将目标矿挑选出来,就必须要用各种化学药剂对应作用。比如黄药、起泡剂、一些酚类化合物、氰化物等。这些都混合在矿浆里面,人一旦吸入极微小的计量,就完了。比如氰化物,这个大家都知道,毒性有多大。
第三方面,就是浮选槽的最底下,有一个搅拌机械装置。这个装置,专门负责大力搅拌矿浆,所以搅拌机功率很大,搅拌速度也很快。如果人落下去。会怎么样,就不用说了。而且搅拌风扇会在搅拌矿浆的过程中,形成旋涡,旋涡会产生向下的拖拽力,这个力量会让掉进去的人不断被往下拖拽。
至于开会,那这家企业绝对没少开会,而且几乎是在马不停蹄地开安全会。就在七月二十日,还召开了集团今年的年中工作会议,这是这家企业每年的一件大事,见下图。
同时,如果大家去关注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这个官方账号,找到他们今年二月二十五号的一篇文章,里面非常详细地表述了浮选槽及其格栅板的安全问题。就是下面这个账号:
下图这个车间,可能就是这六位同学掉下去的车间。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说得那是非常好听。但是通过这次事故足以证明,这段话并没有很好地落实。
而且上图这段话中最后那一句,我用红色框起来了,写道:
此外,顺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筛板更换……
下面这两张照片,有可能就是这次事故的发生地点:
后面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好一句:浮选车间牢固树立少一分成本,就多一分利润的开源节流意识……杜绝车间内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与铺张浪费情况发生……加大车间材料成本管控力度,鼓励职工修旧利废……。
当企业把员工和实习大学生的命,和成本、利润挂上钩,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企业管理层这会儿,怕不是正在通宵计算,到底要给每个学生赔多少钱,才能在负面舆论和企业成本管控之间取得一个精确的平衡吧?
事故发生后,我国一些媒体联系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结果大家猜猜怎么回应的?对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表示目前此事一切信息以官方部门为准。
再给大家看一些他们发的文章,说得要比唱得好听:
他们甚至采取了内部考试的形式:
今年五月十五日,内蒙古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化武在一次安全教育会议上,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他在会上说:
至于企业领导,给大家列个单子:
主要的有下面这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洲:
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殷长波:
现在出了这么恶劣严重的事故,请包括张化武在内的各部门负责人,去和这六位学生的父母,交差吧。
补充一点最新消息:
东北大学一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遇难者是大三本科生。这位接受采访的学生说,自己曾去过事发选矿厂,平时浮选区员工也就二三十人,实习参观时,学生和老师比浮选车间员工多。他还提到,如果是七个人站在格栅板上,板子可能会受不住。浮选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几米,里面是矿浆,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
至于承担责任的事,企业方面,这个肯定已经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了。这个罪行的处罚,是按照《刑法》走的。
刑法一百三十四条: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次事故,肯定是情节特别恶劣的重大责任事故,所以主要责任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大概率跑不了。
除了企业,东北大学管理层、带队老师也有责任。
最后,就是相关监管部门。这个现在还没有确切消息,能够证明相关监管部门是不是有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有,那就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处罚。
开会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走流程。
做个PPT,写几条标语,喊几句口号,拍拍合影,然后发到公众号里讲“我们高度重视安全”,说“零事故目标已经实现”。
但只要你真的进过现场,摸过设备,跟一线工人打过交道,你就知道很多所谓的“安全会议”,根本不是为了真解决问题的,就是做样子、糊弄人的。
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出事之前,企业还真开过会,时间是7月11日。
他们自己在公众号上写得很漂亮,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说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但会是开了,人还是掉进浮选槽死了。
出了事以后,才知道那块格栅板在2023年就被查出“承载力不足”,要求整改。
可现实是,板还在原地,六个孩子一下子就掉了进去。
事故发生在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地点是内蒙古呼伦贝尔,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旗下的选矿厂。
东北大学组织学生参观浮选工艺,带队老师也在场。
一行人进入浮选车间,走到一块铺设有格栅板的区域,结果那块板直接塌了,6名学生坠入槽中,1名老师受伤,6人全部当场抢救无效身亡。
浮选槽是什么?
是一个选矿流程里的关键设备,用来把铜、钼这些有用矿物从废石中分离出来。
听起来挺高端,但说白了就是一个大池子,里面装着矿浆、水、气泡和一堆化学药剂。
关键是,它不只是装东西那么简单,里面还在搅拌。
浮选槽内部有高速旋转的叶轮,矿浆密度比水大不少,人掉进去以后会迅速往下沉,而且很快就会被卷入叶轮区域。
矿浆不是清水,是非牛顿流体,人在里面是挣扎不出来的。
更别说其中的浮选药剂有黄药、松油、MIBC、氰化钠、硫酸铜等等,这些药剂一旦进入呼吸道或者皮肤黏膜,几分钟之内就会造成严重中毒或者器官损伤。
也就是说,这种事故基本不是“溺亡”,而是“化学中毒+机械撕裂+窒息”复合型死亡。
一旦掉进去,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我看了很多资料,浮选槽的深度在3.5米到6米之间,而乌努格吐山矿使用的是国内最早一批特大型浮选设备,单台处理能力高达160立方米,浮选槽总深度可能超过10米。
正常人哪怕游泳再好,掉进去也是没用。
里面的搅拌、泡沫、药剂,都会让你连方向都找不到。
更别说这6个孩子是一起掉进去的,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人拉一把。
更细思极恐的是,这次出事的那块格栅板,是浮选槽上方巡视用的走道板,不是承重平台。
也就是说,它本来就不允许多人同时站上去,更不可能负担6个成年人的重量。
2023年,这块格栅板就被查出承载力不足,主管部门已经要求整改。
问题来了,整改到底做没做?
如果做了,为什么还能塌?
如果没做,为什么没人复查?
有没有把整改报告写好看了之后就算过关?
现在再看那个“安全生产会议”,是不是有种讽刺意味?
7月11日才刚刚开完,说是要树牢底线思维,13天后出事,格栅板直接垮塌6人死亡。
如果这叫“底线”,那也太低了。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是全国重点学科,这6个学生不是实习工人,而是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技术人才。
冶金行业这几年很缺人,这种愿意下工厂、肯学工艺、能读原理的学生,真的少。
大三这个阶段,他们大多已经拿到实习资格,部分人开始联系研究生导师,原本再过一年就能进入行业了。
他们本来是要来学习,了解实操流程,结果变成了一场夺命参观。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次事故的根本,不在于学生“安全意识不足”,而在于企业长期把安全当成文件的附件。
我干项目管理的朋友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一个企业有没有安全文化,不是看它开了几个会,而是看它有没有人真的为安全说‘不’,有没有人敢停产整改。”
而在这个矿里,我们看到的,是格栅板出过问题,但没人真换;是浮选区对外开放,但没有警戒线;是大批学生在现场,却没有EHS人员陪同。
更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公众号文章里的“零事故目标已达成”还没来得及下架。
法律上,这种事情一定是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如果事故造成死亡,且属于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相关负责人将依法追究刑责。
这个事故里,责任链条非常清晰:
企业主要负责人有没有履行整改职责?安全管理部门有没有制定巡查机制?维修部门有没有进行格栅板的强度检测?接待部门有没有告知参观路线?有没有人员控制学生不要靠近危险区域?
这些问题,一项都不能含糊。
一旦确认有职责未尽,就不能再“内部通报”了事,必须依法依规追责。
而对学校这边,也有一点不能回避。
高校组织参观,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安全预案要完善,合作单位要筛选,风险评估要有。
这次选矿厂此前已经出过整改通报,是否对接时知情?是否与企业签订了安全协议?是否进行过实地踩点?
这些都要在调查中一一明确。
很多人问我:“学生怎么就同时掉进去了?不是一个个走的吗?”
我想说,如果你去过选矿厂现场,你就会知道,浮选区的巡检走道通常是连续的格栅板结构,走在上面没有太多警示标识,尤其是老旧设备上,一眼看去每一块板都差不多,没人会注意哪一块特别脆弱。
学生是第一次进去,带着好奇心,扎堆站在一起听讲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没有人提醒、没有标识、没有限载牌,谁知道哪一块是危险区?
而这些,本不该由学生自己判断,本来就应该由专业人员、接待人员来负责。
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夺走了6个原本大好前程的生命,也让6个家庭从此阴阳两隔。
他们的家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再踏入矿场,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写在这个矿场的历史里。
这件事之后,很多高校和企业都会重新评估实习安排,这其实是必要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事故就否定整个校企合作的意义,但必须从根上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的建议很简单:
学校在组织前必须查清企业是否有安全事故前科;
企业必须设置接待流程,明确参观路线、风险点说明;
危险区域必须物理隔离,不能靠“提醒”解决问题;
格栅板、检修口、边缘通道等必须标明承重极限并定期检测;
带队人员必须全程陪同,不能临时找人“走走场”。
我们这代人对“安全”这个词有太多误解,觉得它是形式、是宣传、是开会内容。
但对这些学生来说,它是能不能活着回家的底线。
这起事故,是6条人命的沉痛代价。
但愿它不是个新闻标题,而是行业里一次彻底的反思契机。
不是谁的命轻谁的命重,而是只要还有一个人因为一块没修好的铁板失去生命,我们就还有没做到的地方。
希望那一刻坠落的不只是6个年轻的身影,更是那些悬在纸面上的安全责任。
通盈策略-通盈策略官网-沈阳配资平台-最大最正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